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金基德電影 春去春又來 解析(一)



《春去春又來》可謂韓國鬼才導演金基德的代表作,對我來說,是「這輩子看過最有深度的電影」,本片讓我不需運用太多的佛學名相,即可輕易地將佛教精神介紹給同學,尤其是充滿禪意的畫面,看得出是導演佈下的「疑團」,這些「疑團」在個人反覆參證後,領悟了一些觀點,故撰此文。此文行文並未參照太多的佐證資料,純粹是個人的詮釋與觀點,企圖在讀者與導演的心靈間,搭上一座可以對話的橋樑。
小和尚被繩之以「法」,之前老和尚請警察讓他刻完心經後再帶他走,刻完後,《心經》為何還要上色?
世俗裡,法律是正義,道德是正義,配帶槍的一方,與擁有刀的一方,都可以主張自己代表正義。終於,警察畢竟掌握「公權力」,擁有對強盜、小偷的制裁權。但是,這個制裁權只能作為社會規範的普遍法則,不可能一體適用到所有特殊的個案,換言之,法律,某程度而言,對人性是冰冷的量化與計算。在這前提下,代表正義的警察,代表世俗的善與正義,強盜則是邪惡一方,兩方立場對立,讓警察無限上綱自己的角色,把犯錯的人,視為無惡不赦、罪大惡極的壞人,然而,反派的壞,如何就是正派的好?當然不是,尼采說:「你們這些法官,判處死刑應當是出自一片哀矜而非報復的心,而當你們執行殺戮時,須明白你們是在為生命作辯護。」然而,執行公權力讓警察忘了這件事,片中看到的是以暴制暴與權力的濫用,警察與嫌犯,互相視對方為惡人。但,在老和尚眼中,即不是善人,也不是惡人,而都是「受苦」的人,「沉淪」在輪迴的苦海,空虛、無安的火宅,何以安頓?讀書、當警察、選立委……?縱欲、當流氓、搞權利……?都一樣,在老和尚的眼裏都一樣,都是被無明所羈絆在受苦的人,老和尚慈悲為懷,要救的眾生,自然不會只是他的徒弟,還包括與他有緣的每一個人,當然包括警察。《心經》上色,與刻《心經》一樣,分別是給警察與弟子的一堂功課,雙方的對立狀態,根源於各自心中的無明而起,刑罰不足以止亂,唯有觀照個自內心的無明,才可能解決個自的問題,老和尚隨緣的安排,正足以讓警察和徒弟觀照自心,化解對立狀態中得到個自的清淨。
置於寺院內與湖畔的那兩扇門,導演想表達什麼?
本片一開始,就給觀眾一個疑問,「為什麼要置一道門在那?」對我們來說,那道門完全是虛設的,然而,劇情的安排,每天起床、睡覺,都必須通過這道門,外人進到寺院,也要在刻著「人生庵」的那道門開開關關才得進出,一道如同「虛設」的門,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?導演要說的,應是「分別心」。「眾生皆有佛性」,是佛法首要的命題,但為何門外的人,總要來寺院找佛、拜佛呢?為何看不到自己的佛性,也不知眾生即是佛?因為「分別」、「妄想」、「執著」,分別好壞、是非、善惡、美醜、生死……,「分別」無疑是理性認知世界的功能,但人的分別多出於充滿「貪、嗔、痴」的雜染心,以愛欲為美,以嗔恨為惡,痴心、執著所愛、所有,忽略了分別妄想執著是煩惱的來源。然而,畢竟門是虛設的,正如人心也虛設了一道「分別」之門,小和尚每天進進出出這道門,紅塵中人也每天在心門中出出入入,衍生了道德、習慣、規章,把社會規約化、理性化,同時也把人的生命僵化了。門分裏外,心分別聖俗、清淨與雜染,可是真的有這麼一條聖與俗、淨染、佛與凡的界限?沒有,那是眾生心中的分別,虛設的門,是人習慣的判斷,也是心靈的枷鎖,拆掉這扇門,無內外、無分別,沒有好惡,沒有對立,那麼即是好鳥枝頭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,亦如偈言「佛法在事間,不離世間法,離世覓菩提,恰如尋兔角」。
片尾,主角為何手捧佛像,腰纏上麻繩,把一塊大石頭給拖上山頂?
這幕是全片的總結,故事開頭,小和尚把小青蛙、小魚給綁上石頭取樂,老和尚告訴他,若有一隻魚死了,這塊石頭會壓在你心中一輩子,這不是老和尚的詛咒,而是老和尚對因果的告誡,真有因果?也許我們可以選擇不相信、刻意忽略、或輕意地把自己做過的事給遺忘掉了,但,沒有經過人生的體會,不會感受到因果的力量,因果貫通生生世世,這道理隨著小和尚的成長才體會到,兒時種過殺害小動物的因,一輩子的習氣與業力,讓小和尚承受一輩子貪嗔痴輪迴的果報,甚至無心中的鑿個冰洞洗臉,都會讓女子踩空落水而死,這就是人生存的荒謬與無奈。活著,先不要說要貢獻社會,光活下去,對環境就是一種壓迫,人所處的生存環境確是如此,食衣住行吃穿,無不是自然界的負擔,小則環境污染,大則殺生造業,人活在種荒謬狀態中,當如之何?無動於衷、離開世界?還是有更重要的態度?懺悔、感恩、供養,應是讓生命有導向的實踐行動吧!懺悔什麼?懺悔自己的生存,對世間造成這麼大的傷害;感恩什麼?感恩這世上一切有緣無緣眾生,長養、成就我,讓我能因生命的存在得以生存、學習與創造,也因此而變得有意義;供養什麼?供養諸佛菩薩,也供養一切罪生,如此清淨的供養,就是生命最美的價值了。登上山頂這段路,也是人生的過程,有一股沉重的拉力,拉著每個人向下沉淪,但同時也有走向菩薩道的願力,讓人的生命有了導向,山項之路,是懺悔,無始劫的業,是感恩,世間因緣的教導與成就,是供養,作為一個人,最清淨的一種行動,對佛菩薩與眾生,無條件地供養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