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讀四書不如讀佛經


教育部強行通過高中生必選修四書,理由是加強學生的品格教育,並減少校園霸凌事件,這是個病急亂投醫的作法,若真要對症下藥,我們認為讀佛經更實際。
  並非四書對品格教育沒有一點幫助,而是四書所說的道理,只是做人本來的根本道理,有德與無德,與讀不讀四書無什相關。以論語為例,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是儒家的金科玉律,而這些道理是人性本然,即使不讀論語,鄉里野俗也都會知道,儒者推崇至極,並用一更高的指導原則,來霸凌給這些基本道理,如:在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之前,導言是「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」,承後句則是「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」,換言之,金科玉律不是純粹的自律道德,而是封建政治的道德。又如「事父母能竭其力,事君能致其身」「出則事公卿,入則事父兄」等語句,都可以看出,在儒家精神裏,孝順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,就是培養忠君的美德,移孝作忠,把人性原始的美善,扭曲成封建的奴性。
  為何讀佛經比讀四書適合呢?佛陀的教育強調自覺與實踐,教育的宗旨不是為了封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,而是為了讓人人明心見性,極細微處,是科學不斷研究的微粒子、夸克……,極廣大處,則是無量恆河沙數的星系,說「空」則是緣起性空論,說「有」則有華藏莊嚴佛淨土,無始的時間,無量的空間,一心能生十方法界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心即是佛,自性清淨,心淨則國土淨,依教實修實證,即菩薩道。品格教育,在菩薩道的實踐中自然流露,道德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基本成就,何況佛法還有助於思考現代物理學、生命教育、邏輯……等等相關的理論,是四書遠不能及的。
  四書說「人皆可成堯舜」,堯舜是道德聖人、政治領袖,「內聖外王」、「人皆可成堯舜」是自相矛盾的論點,因為封建體制下,只有帝王才能成聖,這是假道德之名的愚民政策,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孟……中山、中正,這造神的道統,是政治之鑿力。然而佛教主張「眾生皆可成佛」,空性俱足無量的智慧慈悲,照見空性,能取能捨,能言能默,能救護眾生,又能不取一相,若高中真要藉經典提升品格教育,不如以佛經作教材更實際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